收起

掌上阜外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我要挂号
意见信箱
我要求职
我要进修
志愿服务
返回顶部
  • 专题报道
  • 践行风采

《德周刊》:李守军:精诚仁医 爱救“童心”

作者:德周刊记者 张晓航 来源:《德周刊》 发布时间:2015-09-01 14:06:23

精诚仁医  爱救“童心”

——访阜外医院小儿外科中心常务副主任李守军


个人简历

李守军,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小儿外科中心常务副主任及六病区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先天性心脏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研究杂志》、《中华临床医药杂志》、《中华临床医师杂志》、《中国循环杂志》等杂志编委;“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师从郭加强教授,1991年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硕士学位。2000年赴法国深造学习。从事心脏外科近30年,完成各类心脏手术5000余例,擅长低年龄及低体重患儿复杂、危重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手术成功率居国际领先水平。负责和指导“十五”“十一五”“973”等国家级重大科研课题10余项。获国家级部级奖励3项,市级奖励4项,参编专著2部,发表论文60余篇,多次赴海外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扩大了我国心脏外科的国际影响。

7月14日,北京市西城区北礼士路167号,记者要进行一次“迟到的采访”。两个月前,记者便与受访嘉宾联系,但因其工作繁忙一直未能成行。

这里是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多数人喜欢简称之为“阜外医院”,在他们心里,这4个字意味着“国内治疗心血管病最好的医院”。记者此行的受访嘉宾即为这家医院中的一位名医——小儿外科中心常务副主任及六病区主任、主任医师李守军。

下午3点半,记者来到李守军的办公室时,他刚刚完成一台手术。“老乡来了啊,快坐。”李守军放下手中病历与记者寒暄着。这间办公室约有七、八平方米,一张临休的行军床占了近半空间,靠窗的窄条写字台上摆放着一台电脑和几摞资料——这与想象中一位名医的办公室反差极大。

50岁的李守军气质干练、谦和,才思敏捷,聊起天来极具魅力与亲和力,采访顺利开始。

对书籍如饥似渴的跳级生

1965年,7月1日,党的44岁生日这天,李守军出生在临邑县赵家乡卞庙村(今临邑镇卞庙村)。李守军说,一个孩子要成人成才,父母是最早也是最好的榜样。李守军的父亲读过完小,做过生产队长、大队会计,在当时属于“很有文化”的人,并且非常喜欢读书,在李守军印象里,父亲经常会买一些古书回家。每次看到父亲带新书回家,李守军总会先拿过去读,“其实初中以前,我读 《三国演义》《隋唐演义》这类书是看不懂的,但就是喜欢看,一遍遍地看,如饥似渴,很多段落可以说倒背如流”。有一次,李守军边看书边帮母亲添柴烧火,不小心把棉裤腿点着了居然没察觉……

小学二年级时,由于村办学校条件简陋,二、三年级的学生在同一教室上课,“教室两头都有黑板,上课时朝自己年级那头,但是对面讲什么听得也很清楚”。于是上课时,李守军经常会开小差,“偷听”三年级的课程。期末考试时,李守军成绩列年级第一,有位老师见他聪明伶俐,就建议他不如考一下三年级的课程试试,没想到他居然也考了个年级第一。于是,李守军直接略过三年级的课程完成了一次跳级。

接下来的初中、高中,李守军一直成绩优异,学业顺风顺水。1980年,李守军迎来求学历程——或者可以说人生中的第一个重要选择。这一年,他高中毕业。对于那个年代的人来说,考大学未必是个“稳妥”的选择,因为考上中专就意味着摆脱“面朝黄土”的命运,于是李守军及家人做出了报考中专的打算。而李守军的几位老师认为,他一定能考上大学,上中专是屈才了,物理老师田振义更是多次去他家里做工作。最终,李守军心动了,他报考了青岛医学院(今青岛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谈及为何学医,李守军表示并无明确规划,只是觉得在当时看病是件困难的事儿,学医后就能给家人、乡亲们看病了。

靠自己努力治好母亲的病

进入大学后,李守军学习依然踏实努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大二那年,一件影响其职业规划的事发生了——母亲罹患心脏病。母亲的病痛让李守军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无比迫切地想治好母亲的病,从那时候起,他就立下要在心脏相关学科方面发展的志愿。

在李守军大学毕业时,又一个选择摆在他面前:学校老师希望成绩优异的他能留在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而李守军则想回家给母亲治病。就在他极度纠结时,医院心胸外科主任的话让他茅塞顿开:“你现在只是一个医学院的本科毕业生,而以目前县级医院的医疗水平,回到家也无法根治好母亲的病,而留在这里,你会有比在家乡广阔得多的成长空间,在这里经过几年积累后你会达到新的高度,到时候你不仅能治好母亲的病,还能治好更多人的病。”

这位主任的话让李守军茅塞顿开,他选择了留下。接下来的日子里,李守军便在这家医院的心胸外科工作。随着实践的更加深入,李守军意识到,自己的眼光太狭窄:“在全国还有很多家医院,其心脏外科医疗水平远远高于目前我所接触到的。”因此,他坚定了一个信念:医学探索之路永无止境,要用尽全力勇攀新的高峰。

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1986年,国内心血管外科创始人之一、时任阜外医院院长的郭加强教授到青岛医学院做手术演示。看了郭教授全国顶尖水平的演示后,李守军感觉非常震撼,心中萌发一个想法:我要去阜外医院深造,那里是中国心脏外科的最高殿堂。

怎么去?考研究生无疑是最好的方式。带着这个目标,李守军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求索。1988年,李守军成功考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今为北京协和医学院,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实行院校合一的管理体制,阜外医院为其附属医院),师从郭加强教授。

这样难得的机会,李守军分外珍惜,在这个顶尖学府中,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随着毕业之日的到来,李守军再次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青岛方面希望他能够回去工作,而其导师则劝他留在阜外医院继续磨砺、积累。立志勇攀医学新高峰的李守军最终决定留在阜外医院,这一留,就是25年。

李守军在阜外医院的第4个年头,他的母亲在这里接受了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来母亲恢复良好,顺利痊愈。十几年的心事一朝了却,每每提及此事,李守军总是眼含热泪、感慨良多:“我想,那一刻我真正明白了一个医生肩上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我的人生有着怎样的使命。”

带领阜外医院小儿心脏外科走向巅峰

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一台一台手术的积累下,李守军成长迅速,很快成为一名优秀的心脏外科全能医生。正当自己事业顺风顺水时,李守军又对自己的职业及人生规划进行了新的思考。“医学,或者说所有科学,越往上走,就会分得越细,我们可以选择做一个全能的医生,也可以选择沿着其中一条路钻得更深、走得更远。”深思熟虑后,李守军选择了后者,他选的这条路叫小儿心脏外科,2002年,他出任这个科室的副主任。

做出这个选择在当时是需要勇气的。小儿心脏外科是心脏外科中病种最多最复杂的领域,让很多医生望而却步;而当时我国的小儿心脏外科可以用8个字形容——“基础薄弱,技术落后”:仅能完成大龄患儿的简单房缺、室缺手术,法洛氏四联症的死亡率都极高,新生儿、低体重、复杂先心更是手术的禁区,医疗水平亟待突破与提高——这些难题,反而成为李守军坚定选择这个领域的动力。

踏上这条荆棘之路,李守军放弃了相对安逸的生活与更高的收入,背负了更多压力与责任。

李守军精益求精,不断磨砺自身技艺。他仔细研究手术步骤,改进手术方法,为了观察术后患儿的病理生理变化他整夜守在床旁,一滴一滴记录尿量,有时患儿情况不稳定,他就连续几夜不回家。

在他的不懈努力与带动下,这个科室的水平不断提高,手术难度不断加大。有进修医生看过他的手术后感叹“李主任的动作看似不快,可手术的时间能节省一半还多”。李守军告诉大家:“任何花俏的动作都没有意义,操作稳准有序,如行云流水,没有废动作,这样手术才能快速完成,创伤较小,合并症较少,最终达到满意的疗效,做先心病一定争取一次成功,有的患儿只有一次机会。”

阜外医院名声响亮,许多家长把这里当作治愈孩子最后的希望。为此,李守军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复杂、危重患儿的救治上。大动脉转位的外科治疗、三尖瓣下移畸形的矫治、“一个半心室”矫治矫正性动脉转位、姑息性右室肺动脉连接治疗肺动脉闭锁等等,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被攻破,越来越多的先心病患儿重获新生。

工作至今他共获北京市及国家级科技奖7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60余篇。很难相信这些工作大多都是他利用休息和假日的时间完成的,工作的时间他全部献给需要手术的先心病患儿。直到现在李守军平均每天还要做两台以上的复杂先心手术,年手术量超过500例。但他总说“中国每年新增20万先心患儿,其中40%是复杂先心,如果得不到手术会有一半的孩子活不到一岁,我们的手术还是做得太少,有时间哪怕多做一台也能多挽救一个生命”。

多年的努力让李守军赢得了很高的口碑,许多人评价他为“中国做小儿先心手术最好的医生”。而李守军则回应说:“这不是说我个人技术多么好,而是因为我们这个团队是最好的,是没有短板的,这个团队包括但不止于我们小儿心脏外科。”

团队的成长离不开李守军的努力。他充分发挥技术“带头人”作用,担负起年轻医生的培训工作,把自己掌握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教训,毫无保留地传授给科室里的青年医生。在手术室里,李守军是名严师,对手术细节的要求近乎苛刻;而在平时,他又是名“慈师”,耐心细致地解答每个人的疑问,每天他都要等到所有手术结束才会下班,不论谁在台上遇到了困难,他都随叫随到,帮大家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棘手的问题。李守军以实际行动带出了一支技术精湛、作风过硬的手术团队,在他的指导下一批又一批年轻的心外科医师成长为独挡一面的专家,为小儿心脏外科的持续发展积蓄了力量。

李守军常对身边的医生说“心脏外科医生不能做‘独行侠’,要时刻把团队意识放在第一位”。他与多科室通力合作,每周组织疑难病例讨论,共同商讨制定复杂先心的诊疗常规。在他的带领下,阜外医院的小儿麻醉、体外循环及术后ICU都达到了国内顶尖水平。阜外医院小儿心脏外科的手术量也由每年500例增加到每年3000多例,其中法洛氏四联以上的复杂先心手术占1/3以上,手术死亡率降至1%,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他所带领的小儿心脏外科团队也因为工作成绩突出在2012年被中国医学科学院评为“协和创新团队”。

与此同时,李守军开办“全国复杂先心病培训班”,指导了大量进修医生,每年亲赴全国各地免费会诊30至50次,协助外地医院开展复杂先心手术,使更多全国各地的患儿得到救治。

医者仁心,救助贫困先心患儿万余名

医者,既要有仁术,更应有仁心。在为患者解除病痛的同时,李守军还时刻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千方百计为患者解决各种困难。每周一李守军的门诊都是人满为患。他了解到许多家长彻夜排队挂不上号,甚至要到“号贩子”那里高价购号,他就主动为患儿免费加号。医院规定主任门诊只有20个号,他每次都要免费再看20个以上,占用的都是自己休息和午饭的时间。

尽管病人很多,但李守军总是耐心地为每一位病人检查,微笑着倾听患者的倾诉,认真回答患者的每一个问题。复杂先心病专业性很强,有时反复解释患儿家长也很难理解,他就想尽办法,利用画图、打比方等方法深入浅出地解释,直到让每一位患儿家长都把自己孩子的病情了解清楚后再选择治疗方案。有一次面对一位农村家长,孩子得了紫绀型的复杂先心,手术要分两次,第一次手术后紫绀不会减轻反而会加重,但这是为了第二次根治做准备。李守军将手术方案反复解释了半个多小时但家长还是说“我就想做一次手术让孩子不紫了”。于是李守军换种方式继续解释,直到他们理解为止,一共用了近两个小时。“我们说的话他们不一定都能听懂,但每一句对他们来说都意义非凡,一句无心的话就可能毁了家长最后的希望,再麻烦也要静下心来慢慢解释。”李守军说。

这两年,医患矛盾日益增多,小儿先心手术由于风险大、并发症多更是成为矛盾冲突的焦点。许多医院对复杂先心患儿唯恐避之不及。李守军也面对过家属的不理解,甚至无理的非议与责难,但他依旧选择了默默坚守,别人不做的病人他来做。为了救治更多的患儿他倡导建立了复杂先心诊治绿色通道,专门收治从外院转入需急诊手术的复杂先心患儿。不知多少次他夜间被叫醒,或是放弃了难得的休假赶来医院为患儿手术,而第二天又马不停蹄地开始一天正常的工作。正是这种无私的付出使许许多多危重的患儿通过这条绿色通道重获新生。

复杂先心治疗费用高,而患病的又以农村贫困家庭居多,许多家长面对高额的医疗费用无力承担只能选择放弃,造成孤儿院、福利院中有很多先心患儿。面对这种情况,李守军感到痛心疾首。为此,从1997年开始,他就致力于动员社会力量来救治患病孤儿。他与民政部、“中国社工协会”、“中国儿童希望基金”合作在全国展开募捐和宣传工作,为这些孤儿进行手术治疗。他不断奔走于政府机构,慈善团体和个人之间,呼吁社会关注这些患儿,用自己的行动感染了越来越多的人。

后来,李守军又提出:不仅要救助孤残儿童,更应关注那些因家庭贫困失去治疗机会的贫困患儿。2007年,李守军在央视一档节目中许下宏愿:“争取用10年时间让中国的贫困先心患儿得到免费治疗。”2011年初,李守军有机会与时任卫生部长陈竺交流,表达了自己要为贫困先心患儿免费治疗的意愿,并提出 “政府应该采取措施帮助贫困先心患儿”的建议。让李守军感到欣慰与感动的是,不久后的“两会”期间,陈竺接受媒体采访时宣布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从今年起,国家将全面推开对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和急性白血病的免费救治。

在李守军的带领与奔走下,2011年救助贫困先心病、白血病患儿的工作全面铺开,1年时间资助患儿达1236余名,此后救助数量连年增加,截至目前,在全国范围共资助贫困患儿超过1万名。而李守军的工作还未停止,他又把帮助的重点放到了复杂、危重患儿。这部分患儿手术风险高,治疗费用巨大,常辗转全国各地没有医院敢于收治,许多患儿没有等到手术就失去了生命。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发动慈善基金来帮助这部分患儿,并亲自承担了全部手术工作。到现在为止共有6家慈善基金参与到复杂、危重先心患儿的救助中。

透过一封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记者看到的是一张张重新绽放笑容的小脸,是一道道在阳光下奔跑玩耍的身影,更是一个个从破碎边缘被拯救的家庭。而李守军说,他还要继续努力将这项工作推广到全国,让复杂先心病患儿不用跑到北京,在当地就能得到慈善捐助完成手术。

李守军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仁医”二字的意义。

为家乡医学发展做贡献

自15岁时离开家乡,至今已有35年。但在他心里,家乡一直是个沉甸甸的存在。

早在1994年,李守军就作为“介绍人”积极促成了阜外医院与德州市人民医院的合作,当时许多德州的青年医生到阜外医院学习。1996年到2005年间,最频繁时李守军更是每一两个月就回德州一趟,每次回来都会做三四台手术。可以说,德州市人民医院心胸外科的成立与发展都饱含李守军的心血。

每次有老乡来找他看病,李守军更是充满热情,不遗余力地帮忙。同时,他对家乡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呼吁家乡民政部门进一步为先心患儿多做一些工作,如果有需要,他愿意尽己所能帮助家乡。

每每回家乡,李守军总是感慨于家乡的巨大变化:“现在家乡的交通非常方便,每次回去一个半小时就到了,而且环境越来越美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一直在提高。”

“愿为家乡人民服务,祝家乡越来越美好!”面对为家乡题词的邀请,李守军深情写下如上话语。

李守军(右)为患者手术

李守军(左)和老师郭家强教授在一起

2009年,李守军(后排左三)带领阜外医院医生远赴宁夏固原救助贫困先心病儿童


原文链接:《德周刊》2015年8月7日第1、2、3版

上一篇: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召开“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严以律己”专题研讨会

下一篇: 机关和后勤党总支召开党员践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学习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