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光灯下

人民网:刀尖,在心脏上起舞

作者:人民网记者 马晓慧 来源: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 原创稿 发布时间:2015-08-20 13:35:13

——记阜外医院心外科郑哲团队

编者按:

白大褂、口罩、眼镜、冰冷的金属听诊器和手术刀。医生的形象多少带着冷峻和沉重。你是否知道,这一身白大褂的背后,也有一颗温暖的心,他们也会为治好了患者开心地笑,也会为了逗小患者学动物叫。他们是健康守门人,他们是帮助患者与病魔对抗的战士,他们是送去关照安慰的守护天使。请跟着我们的脚步,走进这些医生的日常工作,让我们了解白大褂背后的故事……

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联合人民日报社会版、人民电视共同推出《白大褂背后的故事》大型医学人文栏目,本期为第七期,主题为:走进阜外医院心外科。




用惊心动魄来形容心脏手术一点也不为过,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里,“刀尖在心脏上起舞”每天都在上演,考验医生技术的同时,也为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一场“常规”手术

这是一个普通的上午,阜外医院的电教室里座无虚席,参加培训的医生们,神情专注地盯着大屏幕上的手术演示。手术室里,医务人员们正在紧张忙碌着,他们在患者胸壁上开几个小孔,这几个小孔就是打通外界与心脏的通道,通过这几个小孔,一台复杂的心脏手术在几乎看不到血液的情况下,干净整洁地开始了。

这台手术的医学名称是“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是一场教学演示手术,主刀医生是阜外医院院长助理,外科主任医师郑哲。阜外医院心血管外科是世界上最大的瓣膜手术中心,2014年阜外医院完成了超过4000例瓣膜手术。

手术过程中,郑哲医生通过胸腔镜观察患者的心脏情况,在器械的帮助下,从外而内,麻利地打开一条直通心脏病灶的“通道”。医生的视线在胸腔镜的带领下,抵达了需要替换的心脏瓣膜,这里是手术实施的主要“阵地”。这次手术需要做的是“二尖瓣置换”,郑哲利用器械,对患者心脏原来的二尖瓣进行仔细检查后,找准位置,稳稳地下刀,剪下、取出,一气呵成。

做完这些,手术才仅仅完成了一部分,接下来,还需要用人工生物瓣膜进行替换。替换过程很像“打补丁”,通过手术开始时与外界打通“通道”,人工生物瓣膜被送入心脏,一针、两针……郑哲的手虽然没有直接接触手术针,但在器械的帮助下,弯弯的针却像是直接被手握住一样,灵活、飞快地在心脏内部飞舞,一丝不苟地缝合,动作干净利落。

最终,这场手术进行了两个多小时,顺利结束。手术结束时,郑哲已经错过了午餐时间。

“主刀”是怎样炼成的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如此娴熟的技术并非一日练成,用“十年磨一剑”来形容心外科医生一点也不为过。

2001年获得博士学位的郑哲,已经在这个岗位上“修炼”了十几年。据他介绍,心外科的医生培训时间很长,从毕业到可以真正主刀做手术的过程很长,需要付出很多辛苦。

手术过程中,一双灵巧的双手往往成为让人关注的重点,在郑哲看来这只是心外科医生需要具备的最基本素质,“手的灵巧必不可少,开个玩笑,如果我做不了医生,做个裁缝应该也能行。但对于医生而言,更重要的是做事情的专注力,心外科需要医生在比较长的时间内专注一件事情,这个要求很高。”

此外,医生还需要具备敏捷的思维判断能力,在很短的时间内,针对病人的病变,做出迅速判断。“心外科手术的风险很大,如果术后其他方面的效果却不理想,就不能说这是一个成功的手术。让病人更好地活着,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郑哲总是这样认为。

“在心外科工作是件值得骄傲的事情。”阜外医院成人心脏外科中心八病区副主任医师崔彬是郑哲团队中的一员。谈到工作,崔彬脸上写满激情:做医生除了必须有扎实的功底,技术和工作能力外,还需要和人打交道,最主要的是要有爱心,关心自己的病人。

“连轴转”的医生、护士们

说这里手术量大,一点也不夸张。据阜外医院外科年度报告显示,阜外医院心血管外科2014年的外科手术治疗量达到13032例(不含分院及协作点的手术量),居世界前茅。

早上八点多,当天大多数专家号已经被“一抢而空”,为了满足患者需求,医院甚至开设了午间门诊。据郑哲介绍,医院目前一个病区,每天要做六到八台手术,每台手术大概需要三个小时左右,从早上八点开始,到晚上八九点左右,手术室一直处于忙碌状态,一台手术做完,很快会换病人进行下一台手术,每位医生每天要上两到三台手术。

除了数量“可观”,手术难度高,精神高度紧张也是这里的医生们需要面对的难题。

“最辛苦的要算心脏移植手术,因为移植心脏不能等,医生处于24小时待命状态,只要有移植手术,医院来了电话通知,马上就要到场。”说这些话时,崔彬虽然表情很轻松,却让听者感觉并不轻松。“心脏手术风险很大,自己管辖的病人如果出现问题,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只要有电话,医生很快就要到场,这些是非常辛苦的。有很多时候,晚上在医院照看病人,第二天白天还要继续工作,处于‘连轴转’状态。”即使再忙,医生们也时刻惦记着自己的患者。

医生忙,这里的护士也不轻松。阜外医院的患者周转很快,一个护士需要照料几位病人。由于心脏病术后对护理的要求很高,这要求护士细心,能够承受压力。“我们这里的护士忙起来连喝水和上厕所的时间都很有限。”说起这些,八病区护士长代琦很心疼手下的护士们。

忙归忙,累归累,医生和护士们也有轻松的时刻,那就是患者高高兴兴地脱了病号服,换上自己的衣服,跟他们说再见的时候。

“对我来说,如果做完手术之后,病人顺利恢复,高高兴兴的出院,我自己的心理也会很满足,很高兴。”崔彬很腼腆,语速也很快,他一直在强调自己的工作真的没什么,都是应该做的。

高难度的手术,“连轴转”的工作强度,这样的工作日复一日。郑哲、崔彬、代琦只是阜外医院心外科团队的一个缩影,无论有多忙,这里的医生都在为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不懈努力。正如郑哲所坚信的:疾病,是医生和患者共同的敌人。为了打败这个共同的敌人,医生和患者还需更加努力。


记者手记:那些走路带风的“郑哲”们

记者 马晓慧

来阜外医院采访的这一天,正赶上下雨。然而,淅淅沥沥的小雨并没能挡住求医心切的人群。早上八点,门诊大厅里早已挤满排队挂号的人群,电子屏幕上的出诊信息显示,当天很多专家号已经挂满。

此时,医院病房楼电教室里也坐满了医生,他们是来参加“国家心脏病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手术技能培训班第二期——生物瓣膜专题”的学员们。正在给学员们进行讲解的就是我们此行的采访对象——郑哲。

讲解结束,回答完学员的提问,郑哲步履匆匆走下讲台,直奔手术室准备进行手术演示。在赶往手术的路上,他被一位医务人员拦了下来,要求审核手中的材料并签字。这也是其工作的一部分,因为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阜外院长助理,做手术,搞科研,讲课的同时还要承担部分行政工作。

短暂的停留之后,郑哲加快脚步赶往手术室。走路一阵风,似乎成了医生们的特质之一。

以郑哲为代表,忙碌,成了这里的关键词。

“我们这里的医生,忙的都没时间谈恋爱”崔彬在采访间隙跟记者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医生的工作压力大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忙,除了平时的出门诊,做手术,管理病房患者,还要抽出业余时间搞科研。

虽然很忙很累,医生们更关心的事,还是患者的疾病和如何与他们建立有效沟通。

“医生和病人对疾病的了解不同,病人生病的原因很多,医生希望通过治疗来解决患者的问题,但是问题可以解决到什么程度,取决于很多客观因素。”郑哲认为,这个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医患沟通,让医患双方形成共识。

对于心外科医生而言,在手术之前,反复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必不可少,手术存在的风险,可能遇到的问题,未来会怎样,需要患者怎样做,都要耐心解释清楚。

“应该认识到,医生和患者的共同‘敌人’应该是疾病,不能因为治病,最后医生和患者变成了敌人。”他说。

代琦也非常认同这个观点,“心脏就像一个发动机,发动机坏了全身都不舒服。有些患者手术之后有些不适应,感觉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会有一些情绪的波动。”出现这种情况,除了术前就要做好沟通和宣教,“打好预防针”,术后医生和护士对患者的关爱也必不可少,甚至与精湛的医术相比是“并驾齐驱”。

“不管怎样,对于我们来说,当病人换上自己的衣服,笑着告诉我们要出院啦,我们就很开心。”说到这里,代琦露出甜甜的笑。

无论是医生还是护士,患者走出病房的那一刻,就是他们内心最满足的时刻。让患者摆脱病魔困扰,享受更高质量的生活——实现这个朴实的愿望,对忙碌一天下来的医生、护士来说,就是最好的回报。


原文链接:人民网 http://health.people.com.cn/n/2015/0820/c398004-27490741.html

上一篇: 健康界:靠这五把金钥匙 阜外医院心血管科勇夺专科榜七连冠